1在印度官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请名录中,已被认定的和已申请的非遗项目共有38项,其中并没有中国象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官网公布的今年正在进行处理以及积压的申请中,也没有“中国象棋”。
2以相关关键词在英文搜索引擎检索,没有任何与“中国象棋被印度申遗”相关的结果。“印度申遗中国象棋”这一假新闻极大概率是由某些自媒体编造出来的,目前找到的一个早期版本出现在2019年4月,辗转讹传多时后于近日再次流传开来,引发了广泛关注。
时间·2020-04-15
来源
·腾讯较真
4月14日,一则“印度申遗中国象棋6次被拒,理由亮了”的“新闻”在网络流传,引发关注。许多网友都觉得这个做法过于荒谬,乃至于怀疑这则新闻的真实性。有意思的是,发布该消息的媒体开篇一句话就是“近日,一则匪夷所思的新闻引爆了中国象棋界”,但文章里却没有去验证到底是否有这回事。
一、“印度申遗6次被拒”的可能性非常低
以China、India、chess/xiangqi(象棋)、heritage(遗产)为关键词,分别组合在英文搜索引擎进行检索,没有任何与“中国象棋被印度申遗”相关的结果,基本即可断定这一消息是在中文网络中“生产”出来的。
实际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官网上,不仅可以看到已经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可以看到今年正在进行处理(under process)以及积压中(backlog)的申请。然而,中国象棋不在任何一个列表中[1],顺带一提,国际象棋、围棋也不在。
也许有人会疑问,那则“新闻”称中国象棋被印度申遗6次,都被拒了,是否因为这个原因才不在列表上?这种可能性也是几乎不存在的。2008年通过的实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业务指南,曾经规定,如果委员会决定某一遗产项目不应列入,则该遗产项目在四年之内不得再度申报[2]。这一“四年限制”尽管在2016年被删除,但后续新规也要求,退回的申请若要重新提交,必须“充分满足标准”。印度为了中国象棋申请多达6次的可能性非常低。
二、印度方面的材料中并没有相关证据
印度没有将中国象棋申遗,也可以在印度方面的材料中找到印证。在由印度政府成立的国家音乐、舞蹈和戏剧学院(Sangeet Natak Akademi)官网上,提供了完整的印度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请名录[3],包括已被认定的(inscribed)和已申请的(Submitted for Nominations),一共38项,其中没有中国象棋。
所以,“印度申遗中国象棋6次被拒”根本就子虚乌有。申遗是件很严肃的事情,要符合很多标准。比如其中一条是“该遗产项目的申报得到相关社区、群体或有关个人尽可能广泛的参与,尊重其意愿,且经其事先知情并同意”[4],印度根本没几个人下中国象棋,怎么申请?所谓联合国“汉字认识不?”的回应,自然也是胡编乱造的。
三、这一假新闻极大概率由自媒体编造而出
经检索,这一假新闻极大概率是某些中文自媒体编造出来的,比如能找到的一个早期版本在2019年4月就已经出现,题为《比韩国还无耻!6次申遗中国象棋被驳回,给出证据国人集体沉默》。
随后该文不断演化,比如2019年12月的一个版本题为《印度“相中”中国象棋,曾7次申遗被拒,国人:汉字看得懂?》,出现了国人诘问“汉字看得懂?”的说法,后再演化成了近期的“联合国”问“汉字看得懂?”。这是典型的辗转讹传。
此类型的谣言之所以一直有人信一直有人传播,大概是因为许多自媒体稿件称印度人的做法是“效仿韩国人”,使不少人联想到了此前关于韩国申遗的一些争议,实际上,所谓的“韩国抢申中国文化遗产”,几乎全是胡乱编造的,唯一真实的只有2005年的“江陵端午祭”,但这个节日跟我国的端午节实在是两码事,也不妨碍我国端午节在2009年成功申遗。
自媒体胡编乱造很常见,但这次上热搜,是因为一些正规媒体报了相关新闻,还找了一个国内象棋特级大师进行采访,正儿八经地反驳印度申遗中国象棋有多不合理,分析了一番印度人的动机,把“假新闻”做得似模似样,实在令人哭笑不得。
提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