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市面上的内服防晒产品,成分大多以植物为主,临床效果也有待检验。口服方式下,最后真正能到达皮肤起作用的量并不多,并不能达到能够产生足够防晒效果的浓度。加上产品本身良莠不齐,想单靠口服防晒丸来防晒是行不通的。
2防晒之所以重要,不仅在于防衰老,还可以降低患白内障的风险。有效的防晒方式有物理防晒、涂防晒霜、参考天气预报等。
时间·2020-07-17
来源
·辟谣特工队
烈日炎炎,除了空调和西瓜,防晒也是夏天的一个经典话题。无论是出于对美的追求还是对健康的考虑,防晒都是一件非常值得重视的事。不久前,某综艺上有嘉宾推荐了一款“防晒丸”,声称只要含一片在嘴里,就可以获得12小时的防晒效果。通过口服防晒丸/美白丸来防晒听起来似乎比较省事,可是这类内服防晒产品真的能达到有效的防晒效果吗?
市面上的内服防晒产品形形色色,成分、剂型等不尽相同。仔细阅读这类产品的说明书,会发现成分那栏写的大多都是一些植物,如玫瑰、白兰瓜的提取物,维生素(一般是维生素C),以及一些增稠剂和甜味剂。宣传的作用大多也离不开那几点:减少自由基对DNA的损伤,抑制黑色素的形成,延缓皮肤衰老等。剂型方面,有压片糖果、药丸、含片、口服液、胶囊等类型。
拿目前比较受欢迎的一款防晒含片来举例说明,它的成分主要为:玫瑰提取物、栀子果提取物、支链淀粉、甘油、麦芽糖醇、甜叶菊、蔗糖。后几种是赋形剂、增稠剂和甜味剂,防晒的重担主要落在前两个提取物上。玫瑰花提取物在果蝇体内表现出了一定的抗衰老作用[1],栀子油可以防治紫外线所致的实验小鼠皮肤损伤。
该产品的官网[2]介绍中提到产品的防晒秘密是藏红花酸。藏红花酸(crocetin)是一种天然类胡萝卜素,主要存在于藏红花和栀子果中。有研究证明,栀子果提取物之一藏红花酸在小鼠口服剂量为100毫克/千克时能抑制UVA诱导的细胞过氧化,减少细胞凋亡,进而保护皮肤不被晒伤[3]。但这仅仅是在实验动物身上进行了测试,临床效果尚待验证。
其次,口服防晒能否起作用,防晒物质能够到达作用部位的浓度也很关键。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很多。通过口服的方式,一两粒防晒丸的有效成分经消化道吸收入血最后真正能到达皮肤起作用的量并不多,并不能达到能够产生足够防晒效果的浓度。
比如上文提到的藏红花酸,小鼠抗紫外线的有效浓度为100毫克/千克,按动物与人体的每千克体重剂量折算系数表[4]计算,一位体重50千克的成人大概要服用550毫克才有效果。每片防晒糖15毫克,即使假设这15毫克全是有效成分藏红花酸,这位成人也要服用三十几片防晒糖的量才有效。
如果按推荐用量服用的话,每日一到两片明显是达不到有效的防晒效果的。但如果一次吃三十几片,又得考虑另外一个问题了:那就是药物成分的毒副作用。即使是维生素C,每日摄入也是有推荐上限的,如果过量,人则容易出现消化道副反应,对凝血功能也有影响。而且从经济的角度来说,也并不划算。
口服防晒产品的作用效果其实并没有像宣传的那样大,想靠单靠口服防晒丸来防晒行不通的。而且,市面上的内服防晒产品良莠不齐,有些产品不能保证没有副作用。2018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也实名指出那些虚假宣传内服防晒产品的公司,并且提醒消费者没有药片或者胶囊能够代替传统的防晒方式。到目前为止,临床上广泛认可的内服防晒药也尚未出现。所以,如果服用了防晒丸,但是又没有采取其他的防晒方式,长时间暴露在较强烈的阳光下还是会被晒黑或者晒伤的。
皮肤老化中百分之八十来源于光老化,剩下的百分之二十才是自然老化。所谓“防老先防晒”说的是不错的。防晒防的主要是阳光中的紫外线(ultraviolet,UV),其中主要是UVA和UVB。这两种紫外线的区别在于波长不同,因此它们影响人体健康的方式也存在一些差异。
总的来说,UVB的波长较短,所含能量高,但穿透力较差,主要抵达皮肤表皮层,短期损伤包括晒伤、红斑、水肿及晒黑等(UVB导致了新的黑色素生成,生成黑色素需要时间,因此往往是晒后几天变黑,短时间内不能恢复)。长期暴露还可能会损伤细胞的遗传物质DNA,诱发皮肤癌。
UVA波长较长,穿透能力较UVB强,能够抵达皮肤真皮层,会破坏弹性纤维,使皮肤逐渐失去弹性,出现皱纹。因此,大剂量的UVA会导致过早老化。UVA也会使皮肤变黑,但它只是激活皮肤表层原本存在的黑色素,但这种变黑来得快,去得也快。
除了皮肤,还有另外一大受累部位:眼睛——这也是防晒过程中容易被人们忽视的部位。长期暴露在紫外线下会增加人们患白内障的风险。世卫组织的估计表明,过度暴露于紫外线辐射可能导致多达20%的白内障发生,而这20%可以通过防晒避免。
同时大家也不要对紫外线产生过度的恐惧。合理利用紫外线对于健康也是有好处的。除了耳熟能详的促进维生素D3生成,紫外线还可以运用于疾病的治疗,或者消毒灭菌等。我们应该理性认识紫外线,采取正确的防晒态度和防晒方式。
最有效的防晒方式莫过于物理遮蔽了。选择合适的遮阳伞、遮阳帽、墨镜可以阻隔大部分的紫外线。但是这种简单粗暴的防晒方式的缺点也很明显:遮阳伞、遮阳帽这些物件使用起来会有些不便,而且容易在外出游玩过程中被遗失;如果地面反射率较高,一部分的紫外线还是会反射到身上和脸上。
另外一种比较常用的防晒方式是涂抹防晒霜等。需要注意的是,防晒霜的标准使用量为2mg/cm²,一张脸大概要涂0.8~1g,大概就是一枚一元人民币硬币的体积,而且需要及时补涂。
天气预报中的紫外线指数能够帮助你选择有效地防晒方式。因为有时你的主观感受可能不准确。“热”并不等于“晒”,有时候即使天明明并不热,但是因为阳光充足,室外的紫外线强度也会很大。
紫外线指数(UVI)是衡量某地中午前后到达地表的紫外线辐射对人体皮肤可能损害程度的指标,数字越大,紫外线辐射越大。根据2002年新制定的紫外线指数标准,紫外线强度划分为弱、中、强、很强和超强5个等级。紫外线指数在2以下, 人们可以放心安全地呆在户外;指数在3至6之间,人们外出时就该采取保护措施,比如,中午尽量寻找遮荫处,不要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指数在8至11甚至11以上,如果还在户外,应当赶紧找个庇荫处躲起来,防晒服、防晒霜、遮阳帽和太阳镜, 一样都不能少。[5]
1邵伟,刘赵昆,刘方.玫瑰花提取物抗衰老作用的研究[J].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1(3):64-68.
2Linda Stage品牌官网
3Ohba T, Ishisaka M, Tsujii S, et al. Crocetin protects ultraviolet A-induced oxidative stress and cell death in skin in vitro and in vivo[J]. 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2016: 244-253.
4施新猷,王四旺,顾为望,薛智谋,徐平.比较医学·上册[M].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西安.2003. 232-236.
5中国气象网.如何利用紫外线指数防晒.
提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