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化冻的时候,细菌确实有可能生长,但这跟冻的时间长短无关。所以“肉放在冰箱超过3个月”也就不成立了。
2食物中细菌的生长需要三个条件:菌种、营养成分和温度。控制化冻时的细菌生长,关键就是控制温度。推荐的化冻方式是提前一天拿出来,放在冷藏室里化冻。
3如果只考虑食品安全,那么冷冻食品可以无限期保存。但在冷冻中,肉中的水分可能会有蒸发,从而出现所谓的“冻烧”现象。这样的肉在外观、气味和口感方面,会有明显下降。所以,冷冻食品也会设定一个“保质期”——这个保质期,是指它们的风味口感能够接受的期限,而不是说过期了就会危害健康。如果是买来的冷冻肉,不开封一直冷冻,那么过了厂家定的保质期也没问题。
时间·2019-05-16
来源
·腾讯较真
冷冻是储存食物很好的一种方式,然而冷冻对食物的形态会有一定的改变,于是产生了许多传说。比如有自媒体文章宣称《无论什么肉,放冰箱过了这个时间,千万别吃,后悔现在才知道》,文中给出的时间是3个月,过了时间千万别吃的理由如下:
这两条理由看似专业,其实是胡说八道。
下面来仔细解析。
在冷冻温度下,细菌只是停止了增殖而没有被冻死。当恢复到适宜温度,它们又会重新活跃起来。
也就是说,化冻的时候,细菌确实有可能生长起来。
但是细菌在冷冻过程中并不会增加。化冻时细菌的生长,也就跟冷冻时间的长短无关。冷冻一年化冻,并不会比冷冻一天化冻有更多的细菌。
该文还提到“被破坏的组织细胞”,给读者的印象是冷冻的时间越长,细胞被破坏得就越多,因而“渗出的蛋白质和水分”也就越多。其实,细胞的破坏发生在冷冻的时候。在水从液态转化为固态的过程中,有一个阶段会形成“冰晶”从而破坏细胞膜。一旦冷冻到最终温度(通常是-18摄氏度),都成了固态,也就不会再进一步破坏了。不管冷冻多久,也都是同样的破坏程度。
现在,很多冷冻食品采用了速冻技术,避免了冷冻过程中冰晶的形成,细胞几乎不会被破坏。
食物中细菌的生长需要三个条件:菌种、营养成分和温度。
控制化冻时的细菌生长,关键就是控制温度。
推荐的化冻方式是提前一天拿出来,放在冷藏室里化冻。这个化冻时间会长达若干个小时,但温度不会超过冷藏温度,也就不用担心细菌的生长。
最快速的化冻方式是微波炉。很多微波炉有“化冻”功能,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化冻,也不需要担心细菌的生长。
微波化冻不够均匀,有可能导致表面的肉都熟了,而里面的还没有化开。在冷藏化冻和微波化冻之间的折衷,是把密封的肉放在凉水里化冻,中间换几次水。这一方法的好处有三个:1、密封不会额外增加细菌,肉中的细菌就是冷冻之前的那些;2、密封的肉浸泡在凉水中,肉的表面温度也不是很高,细菌难以快速生长;3、化冻速度快得多,因为水温比冷藏温度高,而且水的传热效率高。
文中所谓的“蛋白质分解产生小分子胺类物质,脂肪氧化产生的醛类、酮类、过氧化物等,人食用后很有可能食物中毒,出现呕吐、恶心、拉肚子等症状”,完全是牵强附会吓唬人。
在冷冻温度下,蛋白质不会分解,脂肪也很难氧化,怎么可能出现这些后果?
更重要的是,在蛋白质分解和脂肪氧化产生足以导致“食物中毒”之前,食物的气味已经难闻到正常人无法接受的程度,怎么会有人去吃?
在冷冻温度下,微生物停止生产,生化反应停止进行,也就不会有危害健康的物质出现。所以,如果只考虑食品安全,那么冷冻食品可以无限期保存。
对此,美国农业部的官方网站上有明确的说明:
但食品安全只是食品品质的一部分。在冷冻中,肉中的水分可能会有蒸发,肉中的一些成分可能会跟氧气反应,从而出现所谓的“冻烧”现象(freeze burn)。
这样的肉在外观、气味和口感方面,会有明显下降。所以,冷冻食品也会设定一个“保质期”——这个保质期,是指它们的风味口感能够接受的期限,而不是说过期了就会危害健康。
这个保质期的长短跟冷冻时的包装方式密切相关。如果只是把肉扔在冷冻室里,那么“冻烧”很快就会出现,肉还会吸收冰箱里的异味。如果密封抽真空再冷冻,那么就可以几个月甚至一两年可能也没啥问题。如果是买来的冷冻肉,不开封一直冷冻,那么过了厂家定的保质期也没啥问题。
那么如何判断冷冻的食品还“能吃不能吃”呢?简单说来就是:化冻之后能做成“吃得下去”的食物,就能吃——至于安全问题,是不用担心的。
提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