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被“吃到濒危”的日本鳗鱼,即淡水鳗,又被称为“日本鳗鲡”“河鳗”,是传统日本鳗鱼饭用到的鳗鱼种类。
22014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将日本鳗鲡列为濒危(EN)物种。日本鳗鲡越来越少,原因有这么几个:巨大的消费量为主因;日本鳗特殊的生长方式;日本鳗目前只能养殖,不能繁殖。
3至于日本鳗鲡是不是真的要灭绝了,现在还不好说。因为鳗鱼苗的捕捞量跟季节有关,现在还不是正式捕捞的时期,另外鳗鱼繁殖力强,如果严格控制捕捞和交易,数量是有可能提高的。目前三国政府也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协商约定了初步的捕捞配额。不过,配额是否合理,是否真能保护鳗鲡的野外种群正常延续,也未可知。
时间·2018-01-18
来源
·腾讯较真
最近有新闻报道称,日本鳗鲡鱼苗捕捞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整个12月静冈县只捕捞到184克鱼苗。这一结果被媒体称为为“日本鳗鲡快被吃到灭绝”了。
这个说法有点夸张,因为鳗鱼苗的捕捞量跟季节有关,以前也有过12月份只捞到几百克鱼苗的记录。不过,日本鳗鲡越来越少,却是不争的事实。2014年,这种鱼就被列为了“濒危物种”,跟大熊猫是同一等级的。
现今世界上的鳗鱼种类共有18种,包括欧洲鳗、美洲鳗、日本鳗等。日本料理经常使用的鳗鱼有两种,一种是日本鳗,即淡水鳗(unagi),又被称为“鳗鲡”“河鳗”等,这是传统鳗鱼饭用到的鳗鱼种类,也是新闻中提到的“日本鳗鲡”。
现在人类吃到的日本鳗绝大多数都是养殖日本鳗,极少有直接捕捞的成年野生鳗鱼。
另一种是与河鳗分属不同目的星鳗(anago),在日语中称为鳢,又叫穴子鱼,常被用于做寿司。由于其多栖居于海底的泥洞内,所以也被称为“海鳗”。星鳗没有灭绝的危险。
通常,在挑剔的食客看来,星鳗的口味比不上日本鳗鲡,所以星鳗的价格相比日本鳗鲡也更亲民。至于消费者在中国吃到的鳗鱼饭,可能是日本鳗鲡,也可能是海鳗。
成年日本鳗,图片来源:中国数字科技馆
鳗鲡越来越少,是因为人类(尤其是日本人)很喜欢吃它。鳗鱼饭,是日本料理的代表食物之一。
鳗鲡的生长方式太奇特了。它需要在海中产卵,但在淡水中成长。成熟的鳗鲡进入大海,游到马里亚纳群岛南侧的海域产卵。孵化出来的幼苗随着洋流漂泊五千公里返回大陆,在淡水中长大成熟。
鳗鱼的肉太有吸引力了。人们不仅捕捞野生的成年鳗鲡,还捕捞鳗鲡鱼苗来养。于是,有机会回到大海产卵的鳗鲡越来越少,相应地回到淡水中来的鳗鲡幼苗也越来越少。静冈县整个12月只捕捞到184克幼苗或许是一个特例,但鳗鲡幼苗的捕捞量持续下降,却是整体趋势。
任何动物一旦被人类所喜欢(吃),总是会进行人工养殖。在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也确实有许多“鳗鱼养殖场”。
理论上说,人工养殖了,就可以减少对野生种群的破坏了。但鳗鲡是一个例外。
因为,鳗鲡还只能“养殖”而不能“繁殖”。所有的养殖场,都需要从野外捕捞鳗鲡幼苗再养大。捞走的幼苗最后都被吃掉了,野生的鳗鲡自然也就越来越少。
之所以不能“繁殖”,是因为鳗鲡的繁殖太过于特别。在野外,它们非要到五千公里之外的马里亚纳群岛海域才能产卵,孵化之后的鱼苗随着洋流漂泊,吃的食物也是洋流中所特有。从产卵到孵化到发育,所需要的环境极为特殊而且多样。日本人花了巨大的精力,迄今也只能在技术上勉强完成鳗鲡幼苗的繁育,但成本高得惊人,还看不到商业推广的希望。
日本鳗鲡并不只在日本有,在中国和韩国也有。根据商务部2015年的统计[1],中国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鳗鱼出口国;中国的活鳗鲡主要出口到日本、香港、韩国;烤鳗出口占鳗鲡出口量近80%,其中一半以上出口到日本。
所以日本鳗鲡,真不是中国人吃灭绝的。日本才是全世界最大的鳗鱼消费国。
鳗鲡濒临灭绝,“吃”是根本,而“养”是原因。目前,除了中国自己养所需要的幼苗,有些日本养殖场也从中国进口幼苗。不管是中国、韩国还是日本,捕捞的鳗鲡幼苗也都是来自于马里亚纳海域。也就是说,中国和韩国今天进行的幼苗捕捞,不过是在重复日本“昨天的故事”——或许今天还能捞到相当的量,但谁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像今天的静冈?
至于日本鳗鲡是不是真的要灭绝了,现在还不好说。因为鳗鱼苗的捕捞量跟季节有关,现在还不是正式捕捞的时期,另外鳗鱼繁殖力强,如果严格控制捕捞和交易,数量是有可能提高的。目前三国政府也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协商约定了初步的捕捞配额。不过,配额是否合理,是否真能保护鳗鲡的野外种群正常延续,也未可知。
提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