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用血常规中的白细胞数或者中性粒细胞比例鉴别细菌感染,敏感性和特异性都不高。血常规检查并不能很好的判断感染的类型。
2除了血常规检查,你可能还听过或者接触过血沉(ESR)、C 反应蛋白(CRP)以及血清降钙素原(PCT)浓度等这些检查。遗憾的是,这些检查可能在鉴别严重细菌感染有些价值,但同样不能拿来作为标准鉴别细菌感染。所以,验血并不能用来鉴别细菌感染。
3目前的血常规检查作用有被夸大的嫌疑,但由于中国婴幼儿呼吸道感染中,细菌感染的比例相较高,由于血常规检查对严重细菌感染的筛查有一定意义,可以作为检查指标之一。另外,血常规检查还有监测贫血等的其他作用。所以也不能矫枉过正。
时间·2016-02-14
来源
·腾讯较真
验血真的可以分辨出细菌感染?
我周围好多不是医务人员的朋友,慢慢的知道不能一有病就去吃抗菌药了,但大多都有「化验个血看看是不是细菌感染再吃药」的想法。因为有些医生也是这么建议的,尤其小朋友,生病就到医院检查血常规成了家常便饭。
在我脑子里逐步建立起循证医学的概念,知道要用证据而不是经验判断以前,我也很信赖书中讲的血常规检查可以帮助分辨感染的类型,细菌感染就是白细胞总数增多、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病毒感染就是淋巴细胞比例增加。
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用血常规中的白细胞数或者中性粒细胞比例鉴别细菌感染,敏感性和特异性都不高。通俗点儿讲,就是说既有很多白细胞高但不是细菌感染的例子,又有很多白细胞不高反而是细菌感染的例子。有非常多的干扰因素存在。
所以,验血并不能用来鉴别细菌感染!
现实中,困扰我们最多咽痛、发热、咳嗽这些症状,绝大多数都是病毒引起的感冒、咽炎、扁桃体炎等,并不需要抗菌药物治疗(其实细菌感染中也有一部分是自限性,同样不需要抗菌药物)。所以如果用不靠谱的血常规等化验检查作为判断细菌感染的依据,原本不需要抗菌治疗的感染被用上了抗菌药,轻则增加过敏的风险,重则是严重的腹泻以及耐药。这都不是我们想看到的。
毕竟还是有一些是细菌性,需要抗菌治疗的感染。比如感冒有时也会继发细菌性的中耳炎、鼻窦炎,细菌性的咽扁桃体炎症状也很类似于感冒。粗暴的都禁止使用抗菌药也是不合理的,这时候该怎么办呢?
医生是如何分辨那些细菌感染的呢?
讲真,还没有一种简单易行的办法能一下子把细菌感染准确找出来。美国内科医师协会、美国儿科学会等多家指南推荐的鉴别方式都是主要依据症状评估。换言之,就要通过医生细致的观察,找到细菌感染的对应特点,从而做出判断。
当然,也有一些方法来给医生帮忙。比如应用广泛的 Centor 标准,就可以用来初步进行细菌性咽扁桃体炎的鉴别。
条件 评分
体温>38℃ 1
没有咳嗽 1
颈前淋巴结肿大及压痛 1
扁桃体有脓性渗出 1
研究表明,得分在 1 至 4 分时,由细菌感染的可能分别是 7%、21%、38% 和 57%。实际操作中,如果只得到 1 分及以下,并不需要考虑抗菌药,4 分则可以直接应用抗菌药,2~3 分则可以再完善快速抗原检测试验辅助判断要不要使用抗菌药。
所以,Centor 标准有时是更好的鉴别细菌感染帮手。
最后,医生还有些话要说。
1. 目前的血常规检查作用有被夸大,被滥用的嫌疑,但也不能一概而论。由于中国婴幼儿呼吸道感染中,细菌感染的比例相较高,由于血常规检查对严重细菌感染的筛查有一定意义,可以作为检查指标之一。另外,血常规检查还有监测贫血等的其他作用。所以既不要像我们父子俩一样主动要求医生检查血常规,也不要矫枉过正,拒绝任何血常规检查,还是要听医生的意见。
2. 有人会讲,要听医生的,可就是医生每次都要求查血常规的,怎么办?大部分医生不是不知道血常规价值很有限,一个廉价的血常规检查也没多少经济效益。但是医生们,尤其是儿科医生,工作强度大,工作环境差。他们没有时间去做详细的评估,也没有胆量观察患儿的治疗反应,所以在一些模糊的中间地带,不得不倾向于大的检查和大处方,力图尽量保护自己。这种局面一时恐怕难以纠正。
3. 此外还确实有少部分医生,真的是知识不更新。他们就是认为血常规可以这么查,抗菌药就该这么用。错不在血常规,错在医学教育的模式和引导。
提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