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婴儿的骨头数量应该和成人是一样的,只是有些骨头上某一部分比较软,是由软骨构成,有人可能就把软骨也单独算成一块骨头,而被软骨隔开的骨头也都被单独拿出来计算,所以就得出婴儿比成人骨头数量多的说法,但其实有些软骨只是那块骨头的一部分而已。
2如果要把幼儿时期的骨头这样分开计算,那么人在幼年时就会比成人时多出10~11块骨头,加起来就是216~217块骨头。但这个数字也和305块相去甚远。
3从婴儿到成人,骨头会“减少”是因为5块骶椎到成年后就会长合成1块骶骨,3~4块尾椎也会长合成1块尾骨。另外,成人的2块髋骨,在幼年时是由2块髂骨、2块坐骨和2块耻骨组成,成年后(16岁左右)才会融合成整体的髋骨。
时间·2019-05-29
来源
·现代快报
婴儿比成人多99块骨头? 真相是婴儿骨头数其实和成人一样多,统计方法造成数据不同,婴儿最多比成人“多”出十几块
“人身上有多少块骨头?”当一年级的小朋友报出“大人有206块,婴儿有305块”时,你一定会生出好奇:少掉的那99块骨头去哪儿了?
不过,记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问题并不是那么简单,因为“婴儿有305块骨头”的说法根本找不到证据,连专家对这个答案都表示不可思议。那么,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呢?现代快报记者 戎丹妍 制图 俞晓翔
成人比婴儿少99块骨头?在咨询了几位专家后,记者发现并不是这么一回事。
几位专家都认为,婴儿的骨头数量应该和成人是一样的,只是有些骨头上某一部分比较软,是由软骨构成,有人可能就把软骨也单独算成一块骨头,而被软骨隔开的骨头也都被单独拿出来计算,所以就得出婴儿比成人骨头数量多的说法,但其实有些软骨只是那块骨头的一部分而已。
江苏省人民医院骨科主任任永信告诉记者,比如人手臂上的桡骨,在婴儿时期,桡骨接近关节处,是由软骨组成,又叫骨骺。骨骺是骨骼的生发中心,婴儿手臂变长,主要就通过它来生长。骨骺在婴儿时期是软骨,呈半透明状,在X线片下不显影。但在渐渐变成硬骨的过程中,会先形成一个或几个骨化中心,叫骺核,这些骺核在X线片中会表现为小点状骨化影,可能有人就把这些小点认为是单独的骨头,从而认为婴儿的骨头数量就比成人多。
但事实上,骨骺只是桡骨的一部分,桡骨通过骨骺不断生成硬骨组织来变长,当人成年后,身高定型,骨骺也就变成硬骨,与桡骨成为一体了。
所以,婴儿比大人骨头数量多,只是一个统计方法上的问题。但统计出婴儿比大人多99块骨头,几位专家都表示不知道这个数据的来源,临床上也没有人去统计过。
南京市儿童医院骨科医生董展表示“婴儿有305块骨头”的说法很离奇,他上百度搜索了一番,发现确实搜出很多关于婴儿的骨头数比成人多的说法,而且说在以后的发育过程中慢慢消失了,董展表示“完全不能理解”。他说婴儿的骨骼数量应该和成人是一样的,即使按照被软骨分隔的算,也多不了那么多。
在婴儿时期,确实有部分骨头是被软骨分为几段的,但这些软骨其实是某块骨头的一部分,只是质地偏软,在X线片上也看不到,所以可能这块骨头被误认为是几块骨头。
比如椎骨部分,人在幼年时有32或33块椎骨,分为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椎5块,尾椎3~4块。其中5块骶椎到成年后就会长合成1块骶骨,3~4块尾椎也会长合成1块尾骨。还有成人的2块髋骨,在幼年时是由2块髂骨,2块坐骨和2块耻骨组成,成年后(16岁左右)才会融合成整体的髋骨。
如果要把幼儿时期的骨头这样分开计算,那么人在幼年时就会比成人时多出10~11块骨头,加起来就是216~217块骨头。但这个数字也和305块相去甚远,可能有人还从骨骺处统计,但董展表示肯定得不出99块之多。
但为什么“婴儿有305块骨头”的说法传播这么广呢?
记者从那位一年级小朋友那里找到了那本记录答案的书—由中国书店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孩子最想知道的十万个为什么之5:奇妙的人体》(2010年1月第1版)。其中有介绍“人有多少块骨头”的内容:“骨骼是支撑我们身体的框架,同时也保护着身体里柔软的器官。如果没有骨骼的保护,人体就会十分脆弱,受不了一点冲击和压力。人体的骨骼是包括硬骨和软骨构成的一副框架,它们可以分成两组:头颅、脊柱和胸廓构成了中轴骨骼;四肢骨、肩胛骨及髋骨构成了附肢骨骼……”
在这段文字之后,还设立了一个“智慧小考官”的栏目,提了一个“人在成长时骨头会增多还是减少呢?”的问题,而答案就是:“随着人的成长,人的骨头会慢慢减少。初生婴儿的骨头是305块,儿童的骨头有217~218块,成年后就只有206块骨头了。”这其中儿童的骨头有217~218块和专家解释的差不多,但婴儿的骨头数量305块从哪里来的就不得而知了。
在维基百科中,记者发现也有对人体骨头数的记录,对成人206块的骨头数有详细列表,最后提到幼儿骨骼还包括下面这些骨头:骶椎(4或5),成年后融合为骶骨;尾椎(3到5),成年后融合为尾骨;髂骨、坐骨和耻骨,成年后融合成整体的髋骨。这个数量也和专家统计的差不多,这样看来婴儿最多比成人多出10多块骨头,多出99块不知道是从哪儿算出来的。
人体206块骨头分布
颅部:22块。头盖骨8块,面骨14块
耳部:6块。锤骨、砧骨、镫骨各2块
喉部:1块。舌骨
肩部:4块。锁骨、肩胛骨各2块
胸部:25块。胸骨1块,肋骨24块
脊椎:24块。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
手臂:6块。肱骨、尺骨、桡骨各2块
腿骨:8块。股骨、髌骨、胫骨、腓骨各2块
手部:54块。腕骨16块,掌骨10块,指骨28块
足部:52块。踝骨14块,足背骨10块,趾骨28块
骨盆:4块。髋骨2块,骶骨1块,尾骨1块
从婴儿到成人,骨头会“减少”是因为5块骶椎到成年后就会长合成1块骶骨,3~4块尾椎也会长合成1块尾骨。另外,成人的2块髋骨,在幼年时是由2块髂骨、2块坐骨和2块耻骨组成,成年后(16岁左右)才会融合成整体的髋骨。
人类腕部有10个骨头会随着成长慢慢“显现”。如上图所示,A=舟骨,B=月骨,C=三角骨,D=豆状骨; 远侧 E=大多角骨,F=小多角骨,G=头状骨,H=钩骨。
不过,从婴儿到成人,骨骼确实在发生着变化。
南京市第一医院骨科主任沈海琦告诉记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婴儿在生长过程中,它的骨头数量应该是慢慢增加的,特别是在测试婴儿的发育情况时,往往就会根据这些骨头的出现数量来判断。这是因为婴儿骨头有很多是软骨,在X线下无法显示出来,只有当它们从软骨变成硬骨时,才会慢慢出现,而这个出现的过程有一定规律,于是就渐渐被医学用作测试骨龄的方法。其中用到最多的就是用X线检查腕部骨骼的数量。
在人的腕部,从出生后会依次出现以下骨头:3个月左右时会出现头状骨、钩骨;约1岁时会出现下桡骨骺;2~2.5岁时出现三角骨;3岁左右出现月骨;3.5~5岁出现大、小多角骨;5~6岁出现舟骨;6~7岁出现下尺骨骺;9~10岁出现豆状骨。10岁出全,一共10个。
根据这些骨头的出现时间、大小、形态、密度等与标准图谱加以比较,就能测算出该小孩的骨龄。通过测定骨龄,可以帮助诊断某些疾病,如果到了该出现的时间没出现,那就说明有问题,比如是否出现生长激素缺乏症、甲状腺功能低下症、肾小管酸中毒等。
镫骨,在耳朵里,是三个听小骨的组成部分之一,形状像马镫,只有2.6-3.4毫米长,重量2-4.3毫克,是人最小的骨头。但是,如果这个小不点发生病变,就会造成声音传导障碍,严重时甚至会耳聋。
舌骨,是喉咙中一块马蹄形的骨头,它位于下颌与甲状软骨之间。舌骨是人体中唯一与其他骨头不相连的骨骼。由于它所处的位置,舌骨可以与喉和舌头协同工作,组成人类的发声系统。
提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