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硅藻泥可以“吸附”甲醛,这并非特别的功效,任何以植物为原料的类似产品都具有这种吸附效果。而且不管哪一种材料,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都会逐渐饱和、吸附能力下降。所以,硅藻泥的吸附作用是很有限的。
2至于“分解”甲醛,这点活性炭做不到,硅藻泥也做不到,都需要靠加入二氧化钛等催化剂(也就是广告中提到的光触媒材料)才能在理论上实现。但坏消息是光触媒反应要在较强的紫外线照射下才会发生,而普通家庭使用的灯具根本无法达到需要的紫外线强度。简言之,“硅藻泥除甲醛”实际效果很可能远不如商家的宣传和消费者的预期。
3降低室内有害物质的最有效办法其实只有两点,第一使用符合环保标准的材料,第二定时开窗通风。
时间·2018-05-10
来源
·腾讯较真
硅藻土是近年来装修领域比较火的概念,其主要成分是硅藻土,在海洋、湖泊中大量存在的硅藻死亡后,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化石,最终沉积硅藻土层。很多商家都宣传硅藻土是家装污染的克星,可以“持久净化”、“分解甲醛”,那硅藻土是不是真的有净化和分解甲醛的神奇效果呢?今天我们逐条为您梳理。
图1、显微镜下硅藻化石的超微结构
要明确的是,商家宣传中常用的“净化”、“去除”都属于非科学的用语,从硅藻泥以及类似产品的自身特点来说,其降低室内甲醛浓度的途径无非两条:(1)将甲醛吸附固化在材料内部,不改变其化学结构;(2)将甲醛分解成其他无害的小分子。
先说第一点吸附甲醛,这个硅藻泥确实可以做到——但是活性炭会跳出来说“我也可以”,事实上,任何以植物为原料的类似产品都具有这种吸附效果,其原理是植物特有的细胞壁结构在其死亡以后仍然残存,使材料具有多孔性和极大的比表面积(在1000平方米/克左右),空气中的气体分子在遇到这种结构的物质时,就会附着在其表面固定下来。从防毒面具到冰箱除味包,都是应用的这一原理,并非硅藻泥独有。而且吸附作用的最大问题在于:不管哪一种材料,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都会逐渐饱和、吸附能力下降。如果是可移动的材料还可以通过室外晾晒、通风等手段部分恢复其吸附能力,但是刷在墙上的涂料就没办法了,而且在冬季室内采暖时,已经被吸附的一部分甲醛还可能被释放出来……
再说分解甲醛,这点活性炭做不到,硅藻泥也做不到,都需要靠加入二氧化钛等催化剂才能在理论上实现——注意是“理论上”。分解的原理就是广告里经常说的高大上的光触媒,光触媒的原理是一些经过特殊加工(目前主要是纳米化)的铂、银等贵金属材料在被光照射时,可以将空气中的氧分子与水分子催化生成具有强氧化能力的自由氢氧基和活性氧基团,这些基团可以与甲醛等有机污染物分子反应,最终生成无害的二氧化碳与水,目前应用的比较多的光触媒材料主要是二氧化钛。光触媒反应听起来很高大上是不是?但坏消息是光触媒反应要在较强的紫外线照射下才会发生,而普通家庭使用的灯具根本无法达到需要的紫外线强度——不然您在家只要开灯就要全身抹防晒霜了。在中国知网以“光触媒+甲醛”作为关键词检索,只有屈指可数的研究按照科研的基本标准设置了对照组,而且其中没有一个是以普通家庭灯具的光照条件作为测试标准的。目前确实有可见光光触媒材料,但尚未再国内有大规模商品化的案例,价格也不在普通人群能够接受的范围内,所以即使有商家宣扬自己的是可见光光触媒,也需要权威第三方的检测报告,而且价格便宜的几乎可以肯定是坑爹货。
图2、光触媒反应原理图,催化剂借助紫外光的能量,促进氢氧自由基与超氧化物基团生成
总之,硅藻泥与更加大众化的活性炭相比,无论从吸附还是分解的角度上来说,并没有什么特殊的能力,而且还受到自身最大吸附能力和光照等多方面条件的制约,实际效果很可能远不如商家的宣传和消费者的预期。在最早将硅藻泥商品化的日本,也多是利用其吸湿、隔热的特性来制造浴室地垫、杯垫等日用品,至于为何这种并不特殊的物质到了国内就被宣传成能够高效除甲醛、“让家会呼吸”的高端材料,个中缘由耐人寻味。降低室内有害物质的最有效办法还是使用符合环保标准的材料和定时开窗通风,毕竟釜底抽薪好过亡羊补牢。
提问
分享